查看原文
其他

为富不仁者,史不乏人。

吴光 凝听 2022-05-14



原文


子适卫,冉有仆,子曰:“庶矣哉。”冉有曰:“既庶矣,又何加焉?”曰:“富之。”曰:“既富矣,又何加焉?”曰:“教之。”(《子路》)


【注释】

仆:赶马车。赶车的人叫仆夫。

庶:众多。

富之:使之富。

教之:使之有教养。


【译文】

孔子到卫国,冉有驾车子。孔子说:“人口真多啊。”冉有问:“已经多了,还应该增加什么呢?”孔子说:“使他们富起来。”冉有又问:“已经富了,又应该增加什么呢?”孔子说:“使他们有文化教养。”


新解


这一章节表现了孔子先富后教的观点。


孔子到卫国去,弟子冉有为其驾车。针对目前人口已经众多的现状,在冉有的追问下,孔子提出了“庶之”“富之”“教之”的治国三部曲,即先增加人口,再发展经济,再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的三步策略,真可谓循序渐进,稳扎稳打。人口的众多,在当时这样一个农业社会里,是富国富民的基础。接下来,要使百姓富足。常言道:仓廪足而知礼节。富裕(最起码解决温饱问题)是文化教育能够实施的基础。在无法解决生存问题的情况下,教育是句空话。然而做到这一步还不够,为富不仁者,史不乏人。所以,还需要用文明礼仪来教化百姓。


这里,我们能看到一位实在的、“可爱”的老夫子,他的很多理念非常切合实际,而不像后世的许多故作清高、一味视金钱如粪土的卫道士。在他看来,在社会经济发展、老百姓生存问题解决的情况下,“教之”才能够实行。当然,进行教育,提高百姓素质,能使经济基础更上一层楼。“富之”“教之”相辅相成,不可偏废。只是,“教之”是在“富之”的基础上进行的,没有这个大前提,一切都如空中楼阁,水花镜月。


亚圣孟子在见梁惠王时,也提出了实现 “谷与鱼鳖不可胜食,材木不可胜用,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”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”“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”之后再“谨庠序之教”的观点。毕竟,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,才可以进行教育。再以杜甫为例,南宋理学家臧否人物,十分苛刻,一部《朱子语类》,不被批评者极少。然而,在如此苛刻的评价体系下,杜甫被认为是称得上伟大的五个人物之一。其实,在老杜晚年漂泊西南之际,迫于生活,写过多首诗向人索要果木苗等物品,也写诗感谢别人送钱送物,“客里何迁次,江边正寂寥。肯来寻一老,愁破是今朝。忧我营茅栋,携钱过野桥。他乡惟表弟,还往莫辞劳”,老杜写得真挚,理学家们也不会没读到。


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,人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后,才会去考虑安全、爱与被爱的需要,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。于是,在解决了温饱的基础上,教育就成了很好的治国辅助方法。《春秋繁露》中说:“古之王者明于此,故南面而治天下,莫不以教化为大务。立太学以教于国,设痒序以化于邑,渐民以仁,摩民以谊,节民以礼,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,教化行而习俗美也。”中国古代教育书籍众多,教育机构林立。汉代“学校如林”、“库序盈门”,两晋立下“诸县率千余户置一小学,不满千户亦立”的规定,唐宋两代均在府、州、县设置官学,元明清三朝亦很重视。历朝统治者对于教育问题的认识程度,由此可见一斑。(王晓华)



根据吴光编著2016版《论语治要》改编



吴光

1944年10月生。浙江淳安人。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本科,198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研究生,获历史学硕士学位。

曾任: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、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、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等职。

现任: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、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、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创会秘书长等职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